12月15日,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中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和全国信用教育联盟(筹)主办的“2024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
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王佐书在致辞中指出,作为国内领先的信用研究机构之一,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为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并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由中心主办的信用高峰论坛,历时十八年,已成为推动我国信用领域发展的重要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国家一级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刘伟在致辞中指出,现代市场制度创新需要信用体系提供支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并为新质生产力与创新提供公平竞争的信用环境。随着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增强信用激励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信用体系不仅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也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催化剂,应紧密结合教育、科技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资源向创新领域流动。
国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间信息中心副主任吴阿明在致辞中强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要持续提升信用数据归集治理能力,推动信用信息共享,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提升信用服务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指出,北大中国信用研究中心是我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信用研究机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依托各级政府部门、兄弟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已成为我国社会信用建设领域的重要智库,承担了大量国家重点课题,并在信用研究领域开创了多项先河。近年来,中心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发新发展动能,创新性地开展了以信用指数、数字监管和信用激励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信用学术支持。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民商经济法室主任王伟强调,信用法治化建设应从诚信价值观入手,将诚信融入各类法律体系,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信用立法体系时,诚信应成为普遍的法律规定之一。同时,应加快制定社会信用等级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确立基本法地位,引领信用体系建设。
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从信用理论范式角度,展开了对“十五五”期间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他指出,信用范式是信用理论的核心框架,决定了其发展路径。随着新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已成为信用范式的重要特征。未来信用实践将可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从被动型转向主动型,并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重点也将从道德范式转向技术范式,推动国家信用建设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创新化等新领域的发展。
在颁布仪式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信用建设论文征集评选委员会副主任杜丽群公布了2024年度“太平洋建设杯”中国信用建设优秀论文的获奖名单。
在中国信用共建优秀案例2024年度推荐榜颁布仪式上,共有75个优秀案例入选。其中,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广东省信用协会等10家单位案例被选为“中国信用共建年度创新案例试点单位”。厦门国信信用大数据创新研究院、深圳市龙华区卫生健康局等12家单位案例被选为“中国信用共建年度政务诚信实践案例”;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26家单位案例被选为“中国信用共建年度商务诚信实践案例”;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办事处等16家单位案例被选为“中国信用共建年度社会诚信实践案例”;荣成市社会信用中心等单位案例被选为“中国信用共建年度教育诚信实践案例”。首都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8家单位案例被选为“中国社会信用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案例”。
自2004年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信用研究中心联合20多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和55所高等院校,每年定期举办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已成为推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和政策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记者 王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