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凌源羊湯
1、推介語: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千年前的凌源,水草肥美,地廣人稀,大遼疆土,游牧生活,牛羊肉為其主食。殺牛宰羊,煮骨喝湯,遂出羊湯。溫補御寒,漸成佳品。后傳入回族,更以其鮮活潔凈而稱道。凌源羊湯,堪稱一絕!
2、來歷:自明末清初以來,各地逃荒的百姓聚集凌源,清王朝設塔子溝廳,畫地建城,一個小城初具規(guī)模。過往商賈增多,成為京都通往東北重要交通要道。隨之,山匪草寇日漸增多。康熙年間,一支牧游部落遭受匪盜搶掠,所有牲畜及物品被掠走,一大群人流落塔子溝城郊外一戶人家墻外,搭了一個簡易帳篷。這戶人家主人是一個老頭,好心眼,屬殷實家庭。他有早起習慣,發(fā)現(xiàn)這些人,得知是難民,就讓到屋里,張羅做飯,又騰出一座倉房,把幾十口子安頓下來。當時是秋末初冬,當天下了一場大雪,路封了。天氣也怪,時間不長,就下起大雪,這群人在他家過意不去,群領要帶領大家走,老頭執(zhí)意不肯,說大冬天的,大雪封路,又有好多婦女孩子往哪去呀,保證說,只要有我們家吃的,就有你們吃的,明年初春再走。話雖這么說,但老頭家只有幾畝地的收成,沒進臘月,糧食和儲存的蘿卜白菜都吃沒了,他就去親戚家借。后來,該借的親戚也都借遍了,眼看過年了,犯了愁,決定把支撐家里經濟支柱的幾只羊宰了。羊肉也吃沒了,他就把羊下貨收拾干凈給燉上,為增加味道,把吃剩下的羊骨頭加進去一起燉,一天一大鍋,滿院子香氣繚繞。雖然是湯和羊下貨,這群人非常愛吃,不但沒餓著,都紅光滿面。轉眼初春到來,道路解封,這些難民為感激老頭全家,走時,三步一回身給其全家磕頭。不知不覺過了幾年,老頭家境經過那次折騰大不如前,院子一半賣給人家抵債了。一日,家門口突然進來幾個人,牽著馱著垛子的大紅馬,原來是那幫難民回來報恩的,幫助老頭一家買了一座大院,又在街上繁華地段盤下門店,開了較大的羊雜湯館。老頭的事傳開了,過往商賈都愿意喝他羊雜湯,買賣十分紅火。因其是回民,羊雜湯手藝在族親傳開,成為具有回族特色的傳統(tǒng)美食。經過三百余年的傳承發(fā)展,凌源羊湯以其遵循宗教習俗、用料考究、口味鮮香、營養(yǎng)豐富的獨到特點吸引著八方來客,堪稱凌源美食一絕。
3、用料:羊雜、羊頭肉、羊骨頭、香菜等。
4、工藝:選新鮮的羊骨,大鍋熬制羊骨老湯;羊雜、羊頭肉在骨湯中煮熟、晾涼;羊雜、羊頭肉切成細絲,用漏勺在大鍋中冒一下,再鋪在碗中。上桌前根據(jù)食客的口味淋上沸騰的清湯或肥湯,撒上香菜末。食用時,顧客還可根據(jù)口味添加胡椒粉、辣椒面、陳醋等各種調料加以調味。
5、特點:
阿訇宰殺是規(guī)章,
大鍋精熬羊骨湯。
羊雜頭肉作主料,
溫中暖腎血氣壯。
酸辣鮮香任調味,
隨時都能再加湯。
一碗羊湯一燒餅,
凌源早餐美名揚。
二、吊爐燒餅
1、推介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以吊爐燒餅款待,不亦親乎!吊爐燒餅作為“凌源美食三寶”之首,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人們展示著來自女神故鄉(xiāng)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輕咬一口,芝麻酥香,面瓤松軟,餅底焦脆,層層美味挑逗食客的味蕾,讓人食之欲罷不能。吊爐燒餅與凌源羊湯,一葷一素,一湯一餅,一軟一硬,這樣的飲食搭配,無疑是凌源早餐的絕佳選擇。
2、來歷:據(jù)凌源縣志記載,凌源吊爐燒餅早期制作者為楊姓,人稱楊老五,其人于光緒初年(公元1875年左右)從山東遷來,即在凌源從事此業(yè)。他經過細心研究,多次試驗,在實踐中探索出來更具特色的吊爐燒餅。以后其他人紛紛效仿,遂有十數(shù)家從事吊爐燒餅業(yè)。吊爐燒餅制作講究,一是燒餅吊在鐵板爐內,炭火文烤;二是揉面過程中加入鹽堿和油酥(系糜子面與香油和成)。經過百余年的傳承與發(fā)展,最終形成油酥大、層數(shù)多、芝麻勻、火候足、水汽小的制作特點和標準,成為凌源美食。
3、用料:面粉、玉米面、油酥、芝麻等。
4、工藝:精選面粉為主料,和面時加入適量水、鹽、堿,揉好后放在一處醒面,再揉再醒,經四、五遍工序后,搟成大張面皮,面皮均勻抹上一層油酥,卷成10厘米粗細的面卷,再揪成100克標準的面團。醒好的面團放在盤里,雙手邊捏邊旋轉,形成碟形面坯后,使一面在面籮內沾滿芝麻,另一面粘在烤爐內頂,下面用木炭文火烤制,8-10分鐘后即可出爐。
5、特點:
凌源燒餅真是絕,
吊爐烤制藝難學。
小小圓餅分幾層,
芝麻油酥不能缺。
炭火慢烤鐵鏟揭,
燒餅好吃趁熱些。
走遍神州萬里路,
凌源燒餅多采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