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2月24日電 題:“鑿壁借光”少年一家迎來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吉哲鵬、林碧鋒
云南省會澤縣大一學生王淼(左)和姐姐王秀媛在家中交談(2月6日)。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冬陽煦暖,安置房里忙碌而溫馨。19歲的大一學生王淼正忙著和父母一起編竹籃,一條條細竹篾在手中飛舞,一個精致的茶盒逐漸成形??磿蛶透改父苫?,是王淼這個寒假回家做得最多的事。
王淼來自烏蒙山區(qū)腹地、云南省會澤縣雨碌鄉(xiāng)座江村的一個貧困家庭。他的父親王玉榮3歲時因小兒麻痹癥導致殘疾,母親秦樹花是聾啞人,平時主要靠出售竹編制品和低保金生活。
高中期間,王淼舍不得花錢買學習資料,利用課余時間去校園書店,悄悄把練習題謄抄在本子上帶回去學習。靠著自己的刻苦努力,他去年考上了陜西師范大學的歷史學專業(yè)公費師范生,因此被人稱為“鑿壁借光”少年。
脫貧攻堅,讓王淼一家迎來新生活。2019年6月,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他們家搬進了會澤新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qū)。不久,聽說當地殘聯在雨碌鄉(xiāng)開展竹編培訓,王玉榮花了3個小時、輾轉多趟班車,專門跑回村里參加培訓。
“只要有出路,一點希望我都不會放棄?!蓖跤駱s說,通過培訓,他逐步掌握了竹編這門手藝,回到社區(qū)扶貧車間工作,還慢慢教會了妻子,家里每月靠竹編能收入近千元。
讓王玉榮高興的是,去年夏天,不僅王淼考上大學,女兒王秀媛也考上了云南師范大學的公費師范生。
云南省會澤縣大一學生王淼(左一)一家在拍全家福(2月6日)。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在學校,王淼每月有600元補助金,家里也會給他幾百元生活費,他生活節(jié)儉,每月都有結余。為了給家里減輕負擔,他入學不久就參加學校勤工儉學項目,到學校食堂幫忙,主要負責掃地、擦桌子、收碗盤等工作,學校免費提供一頓午餐并補助10元。
“除了周末,我每天都去,每月可以賺200多元。以前家里經常沒錢,我父母壓力很大,但他們始終都沒放棄?!蓖蹴敌χf,不覺得累,這沒有父母在家辛苦。
上大學之前,王淼從未走出過大山。在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學校的生活讓他覺得充實又快樂,他依然勤奮刻苦。他課余時間經常到圖書館看書,有時一直待到晚上閉館?!皩W校圖書館藏書豐富,不用像以前那樣去抄資料了。”他說。
和弟弟一樣,王秀媛學習也很刻苦,課余時間還在學校里的服裝店兼職做銷售,賺錢補貼生活費用。
雖然女兒、兒子在學校都有國家的補助,但家里的經濟負擔也增加了。在做竹編之余,王玉榮找來一輛小三輪,在小區(qū)里收廢紙補貼家用?!皼]有文化是不行的,做什么都需要知識?!彼f。
今年春節(jié)是王淼和王秀媛上大學后第一個全家團聚的春節(jié),他們和家人分享學校的新生活,燦爛的笑容掛在臉上。
在政府幫扶下,通過一家人的努力,如今王淼家的生活越過越有盼頭,四室一廳的安置房敞亮整潔,“心”形照片墻上記錄著一家人生活中的美好瞬間,除了電視、沙發(fā)和茶幾等家具,家里不久前還新買了洗衣機和抽油煙機。
王秀媛、王淼姐弟倆雙雙考上國家公費師范生,這個勵志故事已經在當地流傳?!跋M麄兒煤米x書,今后回到家鄉(xiāng)當老師,用自己的學問來回報社會?!蓖跤駱s說。
云南省會澤縣大一學生王淼的父親王玉榮在家中編竹編(2月6日)。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云南省會澤縣大一學生王淼的父親王玉榮在家中編竹編(2月6日)。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