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题:颐和园“金光穿洞”:与记者共拍美好瞬间
新华社记者邢广利
当夕阳的余晖渐渐落下,昆明湖水面泛起层层金色涟漪,许多手持“长枪短炮”的游客纷纷聚集在南湖岛上,屏息凝神,等待着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的奇观上演。
十七孔桥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漪园时期,位于北京西郊颐和园内昆明湖水域,桥身全长150米,因由17个孔券组成而得名。
颐和园副园长杜娟介绍:“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和东堤,岛、桥、堤共同组成曲棍形曲线,完美展现中国传统写意自然山水园的布局手法。”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宛如晶莹剔透的寿桃,万寿山化身为展翅欲飞的蝙蝠,十七孔桥恰似一只长长的龟颈,精妙绝伦。
游客在南湖岛等待“金光穿洞”奇观。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颐和园“金光穿洞”全景。(白葛岩 摄)
十七孔桥四时晨昏皆有不同美景,每逢冬至前后,站在南湖岛一侧,自西北向东南遥望,十七孔桥便如同被施加了魔法般,上演着“金光穿洞”的自然奇观。夕阳照射在十七个桥洞的侧壁上,仿佛十七盏明灯升于湖面,照亮了周遭的一切。
这是12月17日的颐和园“金光穿洞”景观。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虽然在现有的史料中没有找到‘金光穿洞’的相关记载,但十七孔桥西北东南的走向与冬至日太阳高度角共同成就了‘金光穿洞’的美景。”杜娟说,“十七孔桥桥身宽8米,桥洞最高达7米,夕阳覆盖面积大,再加上昆明湖对太阳光的反射,使得长150米、由十七个桥洞组成的‘金光穿洞’更加磅礴大气、蔚为壮观。”
夕阳下的颐和园“金光穿洞”景观。(白葛岩 摄)
“金光穿洞”的奇观标志着北京在这一年中迎来了太阳位置最南、天空高度最低的时段,夕阳的余晖能奇迹般地穿透每一个桥洞,将桥洞东侧壁面染上绚烂的光芒。
游客在十七孔桥上观赏夕阳。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当一刹那“金光穿洞”到来时,每一位驻足观赏的游人都会屏息凝神,仿佛是历史的光影惊艳了今天的片刻时光。落日透过古老的桥洞,金光洒在每一尊石雕之上,桥影与水面交相辉映,成为了每年冬至颐和园最壮丽的景观。
摄影:李鑫、裴鑫、白葛岩
视频制作:裴鑫
策划:孙闻、王黎
海报制作:李欢
素材支持:颐和园宣教科
新华社国内部、摄影部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