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科学控糖,糖尿病患者如何实现精准自我监测? -新华网
新华网 > 科普 > 正文
2024 12/18 11:48:51
来源:科普中国

科学控糖,糖尿病患者如何实现精准自我监测?

字体: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长期高血糖导致身体组织,尤其是眼睛、肾脏、心脏、血管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不仅仅局限于血糖值的监控,还需要全面考虑其他相关指标。

糖尿病的诊断并非仅凭一次血糖异常即可确定,而是需要依据多个标准综合判断。首先,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或存在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且随机血糖≥11.1mmol/L,这些情况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此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也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诊断中。该试验通过给予受试者一定剂量的葡萄糖负荷,观察其体内血糖水平,以此评估个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应低于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不应超过7.8mmol/L,若超过此范围,则可能提示存在糖耐量受损或糖尿病的风险。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除了日常监测血糖水平外,还需要关注血脂、血压等其他代谢重要指标。血脂检测通常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四个项目,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视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在糖尿病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高血压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对心血管系统造成额外负担,故定期测量血压对于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眼底检查与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也不容忽视,前者有助于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后者则是评估肾脏功能的重要标志物,两者均能有效预警糖尿病可能引发的微血管并发症。

关于血糖监测的频率,这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对于初诊患者或血糖控制不佳者,建议每日监测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及睡前血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对于血糖已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如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7%以下,可以适当减少监测次数,每周或每几天监测一次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睡前监测血糖尤为重要,因为夜间低血糖的发生不仅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可能导致生命危险。因此,保持合理的监测频率,并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治疗计划,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关键。

家庭自测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家用血糖仪与医院使用的设备存在技术差异,导致两者测得的血糖值可能存在偏差。平时治疗监测采用居家监测可以,建议调药期间要定期来医院检测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

为了提高自测血糖的准确性,患者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确保血糖仪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定期进行校准;其次,妥善保管试纸条,避免高温或低温环境导致化学成分失效;最后,遵循正确的采血流程,即先丢弃第一滴血液,再将第二滴血液均匀涂抹于试纸条上。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血糖读数,从而更好地指导日常生活中的血糖管理。

作者:刘向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教授

审核:伍学焱 北京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

【纠错】 【责任编辑:孙晓倩】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